第一批走进大学的“00 后”群体——纪念 2015 级西安交大少年班

短文 ? 次阅读
归档
本文原已在其他场合、更早之前发表,已无时效。

2015级少年班的选专业已经过去有几天了,班级群里慢慢平静下来。各个专业的同学成立了新的QQ群,每个人都尽量很有限地在他人面前谈论自己选择的专业情况,以及对于将来的打算。所谓「苟富贵,勿相忘」的劝告,倒是非常自由的在同学之间传播着。

如果从时间节点上来比对的话,我们这一群人大学专业的最后敲定,事实上比我们的同龄人还要晚上了一两个月的时间1。当然,可以从粗略的角度上来评价,我们这一小小班集体此刻的表现,不过是六月末高考揭榜时的起起落落之非常特殊的一次重现。人数不过七十七个人,亦没有大学的分化——毕竟我们都已是寓居于西安交大的一员,因此这里的多样性和戏剧性当然不能与那遍布全国的「几家欢喜几家忧」相较。

在这一片宁静之中,我却生出一种冲动,要为我们这一个濒临「解体」的小群体写一点什么;并且,不是只为了我们自己,而要写给一切对西安交大少年班抱有好奇心或者误解的人们,写给今年第一批通过高考将要进入大学校园的「00后」和关心着他们的人,写给那些对中国教育或充满希望或已感绝望的人们。在这西北的一所有些陈旧的「衰落名校」之中,我愿以我非常有限的体会和观察,做一点不算武断也不算精当的分析,充作一份关于少年班与「00后」时代的历史记录。一个真正属于这批新的年轻人们的时代即将开启,而我们是其中的先行者与探路人。

从哪里说起呢?还是先简单谈一谈我们这一群特殊的「00后」,谈一谈这个所谓「不如中科大少年班有名」,又常遭到更深臆测与误解的班集体吧。

1 历史的综述:关于2015级西安交大少年班

在若干年以前,当我还是一个非常幼稚而充满幻想的初中生的时候,学校宣布本校有两名初三学生考取了西安交大少年班。如果我后来没有再关注这件事情,今天也许我还有可能从名字上猜测西安交通大学是一所非常普通的职业技术院校,更不可能拿这样一所未曾闻其名的学校与清华北大在自己心目中的地位相替换。至于「少年班」,在那时的我看来也许是某种类似于大学开设附中一样的教育模式,而无更多了解。

精通「时务」的家长也许会了解的多很多。他们知道,西安交大少年班是我国在上世纪末经历一波「超前教育」风潮之后仅存的两个少年班之一,从初中应届毕业生中选拔优秀学生直接到西安交通大学就读,培养目标是世界顶尖人才等等。来到这里当然要冒很多风险:「少年班是个坑」、「失败毕业生」等之类的观点与传说在互联网上随随便便即可搜到,亦有少年班学生亲自在论坛上证实少年班有太多令人失望之处。最重要的是,学生若选择来到这里,就意味着对「清北华五人」梦想的一次性终结。至于流传甚广的「一考免三考」,恐怕只能作为媒体宣传的标语,而不能给家长或学生提供任何指导——既然还没有参加考试,怎知考与不考二者谁更好呢?

作为学生的我们,倒未必真的能够了解到这样多的背景。年仅十几岁的我们,不过是为各式各样美好梦想所驱动着的动力机器。眼前看到的一切与在梦境中触摸到的一切,都是彩色的未来,余下的所有都不值得认真考虑。来少年班,对于家长们而言也许意味着权衡与选择,意味着自己孩子的得与失、进与退;但是对于学生们而言则是另一件事情。考取少年班这一事件理所当然地证明着自己足够聪慧,也理所当然地要为自己绘制一幅美好的、一番风顺的蓝图——我猜测,当年的每一个应试者,若能停留于2015年的那一个时刻,应当大多是抱怀着这样的期待的。谁愿意大费周折来到西安,最后空手而归呢?当然,可以在考上以后选择不来,然而这样的一件事情总是值得夸耀的。

那是2015年的春天,所谓「梦开始的地方」——请原谅我在已经没有梦想、苟且度日的今天,套用这样一个看起来十分可笑、幼稚的形容。国内的第一批「00后」在这时集体进入了大学校园2,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这一群已经被外界附上「高智商」、「综合能力强」之光环的孩子们,想要在西安交大的校园里实践自己从小以来慢慢积淀而成的伟大梦想。

对不起。现在如果在15级少年班里找来任何一个同学,让TA把上面这一样一段话读一遍,TA都一定忍不住捧腹大笑。三年以前,这段话看起来非常有趣,非常鼓舞人心;然而在今天,恐怕是已经完全失去其光泽了,不过可以作为许多同学自嘲自叹的材料(包括我自己)。三年,对于在高中苦读奋战的人们来说,虽然的确很难有勇气再来一遍,但一般都是带着令人感动的汗水与泪水的:那是梦想实现的艰难历程,是一生难忘的美好回忆。但是,同样的三年,对于少年班的学生而言,却是极其不同的;有人比高考成功者更感激这三年对自己的磨砺,亦有人终日哀叹这三年毁掉了自己曾经的希望。这里有眼前与身后两个无穷远处之间的距离。

这三年过得很快。第一年,少年班同学们分布于三所寄读高中,各有各的经历;来到附中的同学们忙于课业,去往南开的同学们自由愉悦,而选择到苏州的同学们则徜徉于丰富的课外活动之中。第二年,所有的同学汇聚西安交大,一起经受「地狱难度」数学课程的折磨,一起看见这所学校的闪耀光芒,也一起看见这所学校的黯然神伤。有的人失掉了曾经死死守住的理想,也有人才刚刚发现自己生命的曙光。第二年结束,专业分流与实验班选拔,2015级少年班同学「去其半」(这一比例高于之前数届),选择经管文法医与理科拔尖班的人们纷纷离开了。最后,一年苦熬,经历过许多不明所以的繁重课程与对未来前景的迷茫、无望,到了这个告别的季节。

三年过去,我看着许多同学走上前台,又悄然退了下去。我看见少年班成绩前列的位置上来过许多不一样的同学,他们有的只是在那里来回切换,有的却是早早的躲进角落,沉浸在网络和幻想里而放弃了对惨淡现实的抗争。我听见许多人谈论着「清北复交」和他们预备着冲击地区状元的初中同学,谈论着西交的不景气和「逐出C9」,讨论着自己是不是本不该来到少年班(而埋没了自己)。我听见过有同学曾经热烈地宣扬着自己所选专业的优越性,而不久之后又怨叹起当初的选择。

去年夏天的部分专业分流与理科实验班招录从少年班中带走了近半的学生,许多早已做好自己打算而无意留在少年班的优秀同学一去而不复返;许许多多的人来了又离开,最后剩下我们这平凡朴实的一群,在今年夏天完成了最后的专业分配,为这「不平凡」的三年画上一个很普通的句号。没有回响。

我们的这三年究竟是「不平凡」还是「平凡」呢?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但我愿意做一个粗略的概括:总体而言是十分平凡的。我们的得到与失去大致平衡,尽管有人得到的更多,而有人失去的更多。我们在三年以前怀揣的绚烂梦想在今天已经基本上不复存在,现在的我们或将原来的梦想现实化为更具体的目标,或干脆丢弃而当作其不曾有过。总之,今天的我们都已经是很现实、很功利的「成熟大学生」了,互相遮掩着自己的成绩。我们习惯于在讨厌的课上打卡就跑,习惯于在食堂的饭桌上毫不留情的批驳「没有眼光」的学院领导与死死纠缠着我们、让我们不断挂科的任课老师们,习惯于给任何专业方向打上「没前途」的标签。我们一面在挣扎着做一点自己想做的事情,一面却更喜欢在其他所有人面前摆出一个消极生活者的形象,以求得一种诡异的自我满足感。除开年龄,我们与今年大一甚至是大二的学生在心态上没有任何差异;我们度过了这平凡的一年、两年、三年,并预备着继续度过更多个课业繁重、平凡无望、偶尔以哈哈大笑和小小感动点缀的「快乐的」大学生活(形容词来自于前段时间流传甚广的教育部长陈宝生关于中国教育的概述)。

关于2015级少年班,其实有许多可以回忆的东西。但是,我必须表明,我是一个讨厌追述琐碎小事的人;那些或美好或感动的瞬间,我不能在这里分享。我并非不关心它们,我只是看到,许多令人欢喜的东西终究不能为自己带来改变。许多人在发生着令人堪忧的转变,而这一切在未来终究会成为人们对于少年班乃至对「00后」群体或年轻人们的评价之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中的一些人将继续加深社会对于少年班所谓「毁才」的固有看法,甚至影响到社会对以「00后」为代表的新生代之整体认知。少年班录取之时,我们是学校和地方媒体争先恐后用于宣传的对象;三十年以后,人们只会用放大镜在人海之中找到那几个从我们之中走出的平庸人士,自作主张的为其打上「失败」的标签,并罗列成为少年班的「教育成果」。

不管别人如何去说,作为2015级少年班的成员,我想给这个集体作出这样的评价:我们做的还不错,因为我们本来就不必以别人对少年班的期望要求自己。我们在一系列艰难困苦的课程学习中挺了过来,我们中的许多人在凋敝甚至无望的现实之中坚强地撑持着而没有丢失掉自己的信念。我们尽力在各方面的诱惑、不理解、歧视、区别待遇之中站稳了脚跟,证明了我们与数十年前令人侧目的学长学姐们之间不存在令人失望的差距。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仍然足以作为同龄人在大学生活与学习方面的表率,尽管这些同龄人中的一些将要在今年秋天去往比西安交大「好得多」的学校,享受更加优越的教育资源和规划。(但是,我们不应该忽视那些把来到西交也视为奢望的不幸者们,他们是人群之中的大多数。以偏概全是没有意义的。)

高考刚刚放榜的时候,我在默默关注着自己初中同学们的动态。他们有的考上了很好的高校,享受着愉快的假期生活;有的拾起了因繁重学业停滞多年的爱好,满心欢喜;有的畅想着美好的未来;同样的,也有更多的人为分数发愁,不知所措。在这方面,应当说我们少年班的同学们是比较幸运的——幸运之处不在于我们不需要高考或者已经有了大学上,而在于我们已经不需要为985还是211,一本还是二本发愁、争辩不休。最重要的是,我们绝对不会把大学作为某种值得炫耀的标签与资本,因为我们早已经不再关心自己身在何处。我们以一种奇特的方式抛弃了曾经支配着我们生活的虚荣心与功利心,不仅因为我们命中注定已「无路可走」,更因为我们已经在数不清的落差、失望与挫折之中认识到教育中一点点足谓为真谛的事物——那些是远比争夺状元、考上清北更重要的。

2 「西迁」感怀:「00后」的大学教育

「‘西迁’精神是西安交大最宝贵的历史遗产。」即使在这里刨去官腔色彩,以及惯性所致的历史崇拜,我们仍然可以从这样一句总结中认识到西安交大最重要的一个历史印记:搬出发达地区,服务西部建设。对于许多西安交大少年班的学生而言,来到少年班也可算作某种「西迁」——一方面是因为近几年来确实少有西安以西地区的学生考取少年班,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选择少年班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意味着一种心理预期上的「下调」。他们将要焚烧掉关于国内数一数二之高校的梦想,只身来到这个气候并不容易适应的西北重镇,在略有些陈旧的校园里以另一种方式实践自己的人生。

那么,如果真的考上比西安交大更显优越的大学了呢?就在今年高考的时候,我们原本应该是浩浩荡荡的应届毕业生队伍中之一员。

现在网络上已经流传着一种观点:今天的国内顶尖高校充当着为西方「敌对」国家输送人才的耻辱使命,而普通高校则已然成为平庸学生们混取文凭的娱乐天堂。这种说法当然是极为片面与狭隘的,但是其背后反映出来的社会对于当前教育制度之不满不容忽视。毕竟,没有现存问题,偏激的观点自然也不可能走的太远。

我在此当然无意以一个年轻大学生的身份来点评中国教育——我远没有这个见识。我只是想说:对于「00后」的大学教育,也许是改变当前中国教育环境的一个关键所在,尽管前景还十分的不明朗。「00后」背负着比之前几代人更高的期望,也享受着远比之前几代人优渥的条件与优势;如果我们的教育体系(乃至未来的科研体系、经济体系)的调整没有跟上被教育者情况的变化,那么这些所谓的「未来希望」将空耗这一切优势于对现有教育制度的不满、失望与无所事事、放纵自己之中。

2015级少年班所发生过的一切,可以说是今年即将走进大学的「00后」们日后大学生活的预演——很简单的原因,我们同样是「00后」。就在这样一批少年班学生中,有人在各类大学生的竞赛之中获得了比他们大三、四岁的学长学姐们所无法取得的成绩,也有人在各个学科的考试之中取得了令后辈们望尘莫及的奇低分数;有人即使没有成年而已经成为了各种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的带头人、主力军,也有人刷新了蜗居寝室从不出门的最长时间记录。这些经历与记录当然还要被一遍遍地刷新,原因很简单:一方面,当然会有更加优秀的学生涌现出来;另一方面,高校也不会、更不可能阻止学生们反反复复的挂科3与蜗居寝室、花钱如流水、靠外卖度日。以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的教育将继续承担着为社会输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与「全方位无能者」的双重责任——如果现状不能得到改善的话。

「00后」承担着更高的期望,拥有着更优越的条件与能力,但相应的他们也更加有希望成为无助于社会发展的「利己主义者」。对于这样一些人来说,他们的眼里大多数情况下只有自己,因为自己是最优越的;偶尔会有家庭,更远一些的则从来不在考虑范围内,国家与社会充其量不过是可以利用的工具罢了。家国情怀仍然大力的为政府所倡导着,但是维系这种情怀与精神的现实基础却已经不存在了。钱——或者与之互相关联的学历、社会地位,成为勉强维系着社会运行的一种力量,而这种力量在根本上却是非常脆弱的。「00后」们大多就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中成长起来,他们当然有理由表示自己更加优秀,但他们不能完全避免受惯性地将这钱与功利在自己的价值体系中抬高地位。

「00后」错了吗?没有,谁也没有资格如此评价。功利一些本无对错,但是我们的国家与社会恐怕还无法容纳一整代人如此率性。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工作还远未完成,社会良性运行的制度亦有待完善;我们的同龄人们却往往以自己的这种优越属性度量整个社会的深浅,一方面以高尚但不切实际的人性关怀随意地评判着各种社会问题、「展望未来」,另一方面却将社会当前不甚稳定的高速发展视为一种值得沾沾自喜的常态。作为「00后」中的一员,我给我们这一群体的形象描摹是: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幻想,对现实又饱含着悲哀与怜悯,唯独与真实的世界相距太远。许多人以为自己非常了解真实的社会,实际上那种社会并不存在,或者只是某个相隔重洋的地方所运行着的社会而已。

我没有资格指责我的同辈,没有经历高考磨练的少年班学生似乎应当比高考生在心智方面更加的不成熟。一大段絮叨的中心思想,无非是「00后」在这与他们理想并不相容的现实之中面临着困境。他们当然可以选择出国,去往更加「理想」的国度;但是,我要说,少年班的同学已经在这里先行探索了其他绝大部分人将要走过的路。我们中的大多数仍将驻留于这个充满潜力、有待开发的国家。

少年班的经历在我看来就是一次「西迁」。我们自愿放弃在本阶段追求更高目标的可能性,将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托付于这样一个「试验人才」的机构;我们中的许多人没有机会走上理科或文科的道路,大多数都最终投身于工程技术与应用科学,将来也终将成为轰隆运转的国家机器之一小小的螺丝钉(这是西交大少年班与中科大少年班最大的差异所在)。在追寻着更高目标,体验着「极品人生」的群体看来,我们将会成为社会中默默无闻的一个机构、一个关节,绝大部分的个人价值将与产业、社会、国家相融合而无法分离,这种生活似乎是索然无味的;可是,社会的运行总是需要许许多多的人做着不求显达的工作,何况是一个还在艰难的与阶层分化、贫富差距等各色社会问题斗争着的社会。

尽管我们在外界看来是更早的脱离了应试教育的苦海,但是我们有理由宣称,我们比同龄人更多的了解到个人价值不可能光靠自己实现,也不应该将其挂靠于某个产业、某种技术一时的火热,更不应该寄托于千里之外的异国他乡。这是我们从自己的「西迁」,从自己的得失与在西安交大之一隅的观察认识所能意识到的最重要的一点。社会有进退、兴衰之别,但国家的进步与稳定之达成无一日安闲可享。房价还在努力的向上爬,股价还在一路向下,贸易战的残酷不限于报章的记载与网络上无下限的调侃,「厉害了我的国」之类的标语仍然值得斟酌探讨——但是十四亿国民的生活安危却永远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来关注,这种关注并不依从于政府的指令,而是因为我们本就息息相关。这种使命感使得个人的所谓「发展」稍稍淡化了一些,尽管这一点无疑是相当重要的。我们也许本有许多美好的梦想,但是社会却希求着我们做出另外一方面的努力与牺牲。处理这种矛盾将是新一代人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高考已经过去,有人得志而有人心灰意冷。2015级少年班的同学或许可以给他们一点启示:好的大学至关重要,但是好的大学生活却远比好的大学重要。再说远一点,大学生活当然也完全不能决定人生的进程——唯一的问题是「00后」之间的竞争或许会比他们的前辈之间激烈很多。如果有人考取了心仪的院校,当然值得祝贺,但我们更愿意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提醒他们在大学继续上进、平衡生活安排、加强自控能力的重要性,提醒他们「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道理不仅在中学而且在大学同样适用4。如果有人与理想院校失之交臂,我们愿意告诉他们理想院校与理想之间其实还有非常遥远的距离,并且到达理想的路径远不止一条——高考终将成为他们人生中一个不甚起眼的时间节点而逐渐隐去,如果他们能够真正的依靠自己的力量开辟一条全新的道路。许多东西都可以丢掉、都可以失误,但信念、耐心与意志力却绝不可失:这便是足够无数次重头再来5的资本了。论及失败,我们在少年班的三年里已经经历过很多次,尽管每一次都远不可与高考失误相比,但其对意志的消磨却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这里一定有可以共通的观念;尽管我们与许多人走上的是看起来有所不同的道路,但我们终将在人生的某一个路口殊途同归。

「00后」们无疑是国家与民族未来的希望。这种希望日益强烈,从上到下都在期待着「00后」能够早日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并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的比前辈更加出色。但是另一方面,「00后」却有着极为强烈的个人意愿,他们有着基于自己广泛认知而得到的价值标准——其中国家与集体的地位无疑是下降了,因为在他们眼中自己有着比前几代人更加丰富的经历与更加强大的能力,他们决心首先实现自己作为一个「伟大的个人」之价值。在2015级少年班之中,已经浮现了许多试图将个人价值置于集体价值之上的「斗争」。在这些对抗之中有人胜利,而有人最终失败。在不久的将来,不断涌入大学校园的「00后」们将越来越频繁地重演这一情节,他们甚至可能如同三十年前的那一代大学生一样与社会主体发生激烈的对抗——只是在这时,他们所依据的甚至不是对于国家前途不同的看法,而只是他们个人价值与壮阔理想与未能发展的教育体制乃至职业前景之间的矛盾。

关于中国的教育有太多可以讨论的话题,但是从2015级少年班的经历出发,我只愿补充一点:请关注「00后」们的大学教育与发展前景,不要让他们的远大前程消磨于对自我过高的估计与执念、对未来发展的失望,以及越来越发达的庸俗网络娱乐之中——哪怕他们在事实上更加的桀骜不驯、自负自傲。改变教育现状的诉求,应当得到正视,这关系到若干年后的社会公平、稳定与繁荣是否还能存在。这本来应该是所有公民的责任。

3 体制反思:少年班真的是实验场吗?

预科一年级的时候,我在苏州上学。班主任秦老师有一次找我谈话,说到少年班的体制问题,他的见解是:在少年班较为轻松自由的管理之下,其中的少部分优秀者将掌握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而成为未来的人才,但其代价是少年班中的更多同学将沦为自由散漫政策的牺牲品而浪费掉自己的潜力。当时我听到这番分析,不觉毛骨悚然;预科二年级来到西安交大,又与本班的辅导员沟通了这个观点,他站在大学方面的角度上也认为这种见解是非常偏颇的,无法苟同。

现在两年多已经过去了。今天再来回看这个观点,我有两个感想。第一个感想是,这个观点确实是比较偏颇的,不能反映少年班制度的真实运转情况。第二个感想是,秦老师所说的最终结果却在某种程度上不幸的被应验了。又或者说,并非特别不幸,毕竟上下几届少年班皆是如此。

2015级西安交大少年班总共预录150人,最终报到者有144人,他们是从1900多名应试者中经两次考试筛选出的所谓「最优者」;到预科二年级下学期第一次分流时,第一名与最后一名的平均成绩分差已达四五十余分(满分100);再到今年最终选专业时,班级第一名均分95,而最后一名均分则差不多刚好及格——当然,我们在这里还要顾及到大学老师们的「良苦用心」,他们总是尽量让学生及格。绝对分差并不能说明问题,毕竟在什么样的集体之中都难免有前与后的分别。但是,前文已经大致提到,少年班中有不少曾经满腔热血的同学:他们曾经争夺者班级的前几名,如今却已成为龟缩寝室、不理学业的小群体之固定成员。他们在一个剧烈的扩张过程完成后,又发生了剧烈的收缩,在今天已经沉默下去。我作为班集体中的一员,当然也希望他们能够重新拾起自己的理想,做一点有希望的事情,然而这种希望到眼下还仍然是非常渺茫的。

上周末的一个夜晚,我与目前综合成绩位列班级第一的同学(这里姑且称为学霸君)闲聊许久,他在选专业大会上选择了最难选到的本校电气专业,同时又成功通过了物理拔尖试验班的再次选拔。学霸君感慨道:「如今的班里,已经没有几个人再像以前那样认真学习。」我回应道:「大多数同学都有自己的打算,学习对他们来说可能只是一个比较次要的部分了。」我自己从心里认同这样一个观点:学业远不足以成为大学生活的全部,也远不足以完全决定人生。许多人在成绩方面一塌糊涂,但是却走出另一条路而成就了自己;更何况,「00后」们本来就有更大的自由,追寻学业以外那些更有趣、更生动、更精彩的事物。这些事情都真实存在;可是,社会的全面发展不可能仅仅依靠这所谓的「许多人」,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在峰回路转之后仍然要直面这个最尖锐的问题。

少年班的这种分化与向下行进的趋势,究竟是少年班学生自己的素质下降了,还是培养模式存在问题?即使是在少年班内部或者少年班项目主任那里,这个问题也得不到解决,因为我们有各自的立场和各自观察的局限性。我们这群拔尖人才培养的「实验品」还没有走完整个流程,自然也得不到答案。

少年班这一个项目试验了三十余年了,在人才培养方面可以说还是非常有收获的,乃至坚持三十余年本身都是值得纪念和赞扬的一项成就;但是,关于少年班的整体培养状况,却没有十分清晰的记录。少年班这个大试验三十余年来没有出产过什么足够令人信服的「实验报告」,甚至是培养方针也是一变再变——这从2015级与2016级两届少年班之间的剧变即可看出。西安交大少年班项目是否要为那些「实验失败品」负责?

我自己是一个从2015级少年班的后进队伍中艰难爬升起来的平凡成员,因此我对于少年班的现状有着非常特殊的体会。少年班的培养模式有一个先天性的、无法避免的缺陷,就是被培养者的个人意愿与当前教育现状的矛盾:即使我们有机会让现存的教育模式尽可能的接近一般学生的个人意愿,我们也无法控制学生之间巨大的差异性,因此最终的结果是从一开始就很少有学生从心底认同少年班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这种不认可,或者导致了学生的失望迷茫、消极怠工乃至放任自我,或者使得学生下定决心要尽早地走出少年班体制(通过分流、转专业和实验班招生),总之这无疑使少年班项目的煞费苦心趋于无效。「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无疑是少年班学生中那一批沉沦者之经历的最真实的写照:真正不在乎自己前途的人只是极少数,更多的人却是暂时的昏睡或麻醉了,他们因为前景的暗淡而选择如此。想要说服一群坚信着自我意志的「尖子生」们按照统一的培养方案成为科学家是困难的,何况我们也一贯认为西安交大这样的学校本是高级工程师(而非顶尖科学家)的摇篮——这样的结果,便是使得不信任与不服从在整个班级中毫无遮拦地扩散着。

少年班究竟做了谁的实验品?也许,我们在无形之中,已经成为了新时代下教育模式的第一批测试者,而我们所给出的结果总体而言是不尽人意的。从少年班内部来看,这也许是常态,前几届少年班的整体状态与反馈评价似乎也大致如此;但是,我们可能还同时代表着接下来若干年即将走上社会舞台最中央的年轻人们,我们的一切遭际也许是他们将来所面临一切的先声与缩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个人意志与集体精神的矛盾;国家进步对于个人发展的双重影响,自由奔放与长远考虑之间的相互制约……我们身后的「00后」们将更难在大学校园里实现真正的平衡,他们有许多新的功课要做。我们的创造与进步没有上限,但我们也面临更加巨大的挑战与心理落差。这便是我们的实验成果吧。

西安交大少年班已经在风雨之中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曾经,她也如中国其他高校的少年班一样,令人羡慕与仰望;后来,在「超前教育」被叫停、各个少年班趋于土崩瓦解之际,本校少年班亦曾成为受人质疑的对象6,前景趋于灰暗。在跌跌撞撞之中,西安交大少年班还是走到了今天,有人叫好,也有人唱衰;唯一不变的,是外界对于少年班的不了解与揣测,以及对于特殊教育模式本有的敌视和偏见。少年班似乎总是被作为「教育不公平」或「揠苗助长」之类现象的代表元。

作为少年班的一员,我想阐述的一个观点是:今天的学生整体情况,已经不同于过去。数十年前,教育水平总体偏低,学生的天赋成为影响其能否成才的一个关键因素,也使得其在茫茫人海中格外引人注目;今天,尽管存在着数不清的问题,但我们有理由说中国的平均(但并不是整体)教育水准已经很大的提升了。过去只能依靠天才取得的成绩,在今天通过稍弱一些的天分加上高质量的教育方式同样也能取得。今天的少年班学生之中,真正的天才所占的比例已经很少了,更多的学生也许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这里而「意外」地被录取——其实本没有什么意外,是社会之上对少年班学生的固有印象让他们觉得自己完全不应该成为少年班的一员。考上少年班已经变得容易许多,课程难度也是逐年下降,「揠苗助长」自然已经不足以成立。少年班未来何去何从,却是最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了。

总之,这一切已经暂时的告一段落了。2015级的我们已经不再关心少年班的招生,不再关心今年有二十余位预录西安交大少年班的学生最终放弃了来到少年班的机会,甚至也不再关心2016级和以后的制度改易。实验还在继续,但是我们对此已经不感兴趣,也不再期待这个实验能够换来什么可付诸实现的行动——我们只需要继续沉默着参与这个实验即可。一个暑假过去,我们将逐渐分散于校园的人海之中,各自忙碌,不问归期;我们从十五岁的那个秋天开始漂泊,也许将漂泊一生。

我们也许会观望着第一批「00后」高考生开启他们的大学之旅,也许不会,但我们期待着他们能做的比我们更好。我们需要的「只是休息」,然后从西安交大出发,也许远走他乡,也许扎根西部。我们相信前途比「钱途」更加重要,因为在这三年之中我们已经真实的发现本来就没有什么比做好自己更加重要。如果有人愿意从这实验场之中了解些什么,请自便;如果没有,我们则会悄无声息地选择成为不受「光环」约束与外界评价所左右的最真实的自己。从这一刻起,我们是普通的大学生,而不是所谓的「少年班天才」,这就是唯一的变化。

余下的一切,交由资历深厚的教育专家们去解决吧。希望他们能「救救孩子」。

4 结语

今年本当是特别值得纪念的一年:由于政策的调整,2016级的学弟学妹们竟然赶在2015级少年班之前完成了全部学生的专业分流和实验班选拔——这意味着,「少年班大一」这一班级形式将不复存在。这个仅仅存在了三年的政策,又以一种「内部决策」的形式抹去了。我们也许在这方面又一次充当了实验的道具,我们眼睁睁的看着当初承诺于考生们的有关政策到此收尾。或许,我们就是少年班之谱系中一个时代的终结点吧。

但是我们可以不去想这些。我们的前途终究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哪怕此刻暂时的心绪低落,暂时的望不见未来的方向。我们是少年班发展历程中一个时代的终点,但是又是中国教育体系下一个时代的起点:「00后」们就要来了。我们热忱的欢迎他们在不同的大学校园之中展现处同样卓越的自我,我们更希望从他们开始能够慢慢的将弥散在大学之中的颓废气息扫除干净——尽管从前文之一切可知,这种可能性几乎为零。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碾碎着我们那些与现实相违背的痴心妄想,而同时将出类拔萃的与苟且度日的两类人一同推向社会发展的前沿阵线。我们也许能够将那许多已经被视为常态的灰暗角落染上炫丽的色彩,但我们也有可能最终将自己葬送于黑暗的核心——一切都在我们如何与这个还没有真正熟悉「00后」的大环境相处,合作或是斗争。不是谁都会成为少年班的学生,但谁都要面对向上走与向下走的抉择,这是大学之中最关键却往往为人所忽视的一个转折点。现在,我们已经各自作出了自己的抉择,我们希望我们的同龄人能够作出比我们更加明智的选择。

本校自今年起,完全实现了大类招生(在此不再讨论这一政策究竟自何而来了),这意味着在大学教育中将发生一个非常重要的改变:高考将只能决定大学和总体的专业范围,而不能决定具体的专业。大一新生将不得不在大学校园中再拼命奋斗至少一年,以选到更好的专业;如果他们仍然试图像自己的一些前辈那样,初进校园便怠惰终日,最后的结果可能就是不亚于高考重大失误的「专业降格」。尽管大类招生未必会很快的从目前仅有的几所理工科院校推广于各大高校,但这件事情仍然值得大一新生们注意。毕竟,对于奋斗者而言,生命中不可能有真正清闲的日子。

关于少年班,还有最后一件事情。由肖洋学长执导的电影《少年班》,在剧情设计、立意把握等方面只算是初出茅庐,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但由他参与创作的那首电影主题曲《你曾是少年》,却已经超出电影本身的价值而广为流传。副歌之前有一段这样的歌词:

你我来自湖北四川广西宁夏河南山东贵州云南的小镇乡村/曾经发誓要做了不起的人/却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某天夜半忽然醒来/站在寂寞的阳台/只想从这无边的寂寞中逃出来……

这是关于少年班之状况的非常真切的描述。尽管今天的我们未必真的来自于「小镇乡村」,但是这种情怀是相同的;我们期待着成就自己,但是我们没有可能真正预言自己未来的命运。我们中的一些人已经迫于家庭的压力而选择了自己不中意的专业,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在不久的将来逐渐承担起生活的重压——尽管这种压力已经比我们的上一代人轻松许多。我们是否能够逃离苟且、功利、人际怪圈和庸俗文化的重重堵截?此刻还不可能给出解答,但少年班的同学应当更有信心。我们有机会战胜这一切。

闲谈到这里大致可以收尾了。在这里,祝贺2015级少年班选专业工作「圆满完成」,祝贺「大多数」同学都选到了自己心仪的专业,祝贺「每一位」同学都尽力做到了最好的自己。今年本校的第一份录取通知书寄送给了一位18级少年班新生,这无疑应该是值得我们这一帮「老胳膊老腿」的学长学姐们高兴和自豪的事情。希望「后来」者能居上,做得比我们更好。

最后,让我们一起期待一个新时代的开始。「00后」们来了,他们将努力证明这一名号的实际价值大于其象征意义。请等待改变的发生。

  1. 唯一的不同却是,我们是即选即得。 

  2. 准确的说是在一年之后。 

  3. 这几日刚刚出炉的重修班统计结果表明,本校当前在校生中有五千余人次的挂科情况——而且统计范围仅限于数学、物理基础课和一些基本的工科专业课程而已。 

  4. 并且这盘棋在事实上将更加难下,因为已经没有老师在你耳边念念叨叨给你提示。 

  5. 事实上对于大多数「00后」而言,他们已经不需要重头再来。 

  6. 电影《少年班》中所描绘出来的少年班的景象,大致能够反映那一时期的社会公众对于少年班的臆测与偏见。